通知公告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1,220
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对股骨小粗隆愈合与机械性并发症的影响
崔路宽;李杰;周士猛;刘芙东;张远鉴;葛文龙;刘阳;目的 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状态对股骨小粗隆愈合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股骨小粗隆愈合是否会对术后机械性并发症产生影响。方法 纳入自2020-09—2023-12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43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术后X线片上骨折复位情况分为正性和中性复位组(n=116)与负性复位组(n=27),比较两组股骨小粗隆愈合情况、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结果 1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4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116例正性复位或中性复位,27例负性复位。44例股骨小粗隆未愈合,99例股骨小粗隆愈合良好。13例(9.1%)内固定完全失败。正性和中性复位组与负性复位组股骨小粗隆愈合情况、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正性和中性复位组按股骨小粗隆愈合情况分组,股骨小粗隆愈合组出现6例内固定完全失败,股骨小粗隆未愈合组出现7例内固定完全失败,组间机械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正性内侧皮质支撑理论指导下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合并股骨小粗隆骨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状态对股骨小粗隆骨折愈合无明显影响,股骨小粗隆骨折愈合对术后机械性并发症无明显影响,术中在达到正性或中性复位后无需对股骨小粗隆骨块进行复位及固定,除非股骨小粗隆骨块移位较大或其尖端可能造成血管神经损伤。
MRI曲面重建与肌骨超声检测腘绳肌肌腱质量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刘春雨;徐飞;吴文瑛;崔志新;赵丽;申世宁;胡群芳;段金财;目的 探讨术前MRI测量腘绳肌横截面积、MRI曲面重建测量肌腱长度、肌骨超声测量腘绳肌肌腱厚度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 纳入自2023-09—2024-11完成的121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取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根据术中测量移植物直径是否≥7 mm分组。术前采用MRI轴位测量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MRI曲面重建后腘绳肌肌腱长度、肌骨超声测量鹅足起点及关节线处肌腱厚度,于术中取腱后测量肌腱实际长度、肌腱对折为4股后移植物直径,分析其中的相关性。结果 移植物直径≥7 mm组103例,移植物直径<7 mm组18例。移植物直径≥7 mm组关节线处和股骨髁处股薄肌、半腱肌肌腱横截面积均大于移植物直径<7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髁处股薄肌加半腱肌肌腱横截面积和预测效能最好,临界值为20.25 mm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髁处股薄肌、半腱肌肌腱横截面积可以作为预测移植物直径是否≥7 mm的独立影响因素。肌骨超声测量关节线处两组腘绳肌肌腱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曲面重建测量肌腱长度较取腱后肌腱实际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MRI技术测量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可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预测移植物直径的有效方法,关节线处与股骨髁直径最大处均为测量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的有效位置。MRI曲面重建技术测量腘绳肌肌腱长度和肌骨超声测量肌腱厚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可行性,但是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
阶梯式双重任务训练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步态与平衡功能的干预效果观察
罗玉红;蒋慧琴;昌耘冰;周锋;李志权;张瑞英;目的 评估阶梯式双重任务训练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步态和平衡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纳入自2023-07—2024-12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0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阶梯式双重任务训练,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的步态参数、平衡功能及跌倒发生率。结果 50例均获得至少3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康复训练期间无跌倒发生,对照组2例发生跌倒,两组跌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步态参数(步长、步频、步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步频、步长、步速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活动相关平衡信心量表(Activities-specific balance confidence scale,ABC)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ABC评分、BB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阶梯式双重任务训练有效改善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步态参数与平衡功能,降低了跌倒风险。阶梯式双重任务训练通过认知-运动双任务干预突破了单一训练模式的局限性,为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提供了新的循证实践依据。
加速康复外科在创伤性腘动脉损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鞠文;李雷;李昌松;徐磊;巨积辉;目的 评估加速康复外科在创伤性腘动脉损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22-12手术治疗的38例腘动脉损伤,其中17例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观察组),21例进行常规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常规组)。比较两组入院至伤肢血运重建时间、术后第3天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3.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保肢成功,均未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观察组入院至伤肢血运重建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第3天肌酸激酶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以优化创伤性腘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案,临床应用效果满意,通过多学科协作和流程化操作有效缩短救治时间、缩短伤肢血运重建时间、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患肢功能恢复。
内外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后Pilon骨折疗效分析
陈文韬;白晓冬;刘振宇;高化;王刚;许国强;马骥;王稼田;王逸骏;王宝军;目的 观察内外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3-09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的21例KlammerⅡ、Ⅲ型后Pilon骨折,先取踝关节外侧入路充分显露腓骨骨折断端,用撑开器撑开腓骨骨折断端,显露胫骨远端后外侧关节面;再取踝关节内侧入路依次切开至内侧骨折断端,再从腓骨骨折断端进入,内外侧同时清理并松解胫骨远端后侧骨性结构;关节面复位满意后,选择合适长度的空心钉从胫骨前方置入固定后外侧骨折块,再选择合适的解剖锁定钢板经外侧入路固定腓骨,选择合适长度的空心钉经内侧入路固定后内侧骨折块,KlammerⅢ型骨折患者需同时经内侧入路置入空心钉固定前内侧骨折块。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8.7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复位丢失、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83~94分,平均88.9分;优11例,良10例。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为0~3分,平均1.2分。结论 与后内入路、后外入路及二者联合入路相比,内外侧联合入路局部解剖简单,软组织剥离和损伤小,可减少术中体位变换,充分显露胫骨远端后侧关节面,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有利于骨折复位和内固定置入,可作为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Pilon骨折的手术入路。